在医院就诊时,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包装上标注“医疗机构制剂”的药品,它们被称为“院内制剂”。这些药品虽然不像市场上的常规药品那样常见,却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下面就为你科普关于医疗机构制剂使用的关键知识。
一、什么是医疗机构制剂?
医疗机构制剂,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而配制、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。简单说就是 “医院自己配的药”。
它的核心特点是:仅限院内使用——只能在配制该制剂的医院内部凭处方使用,不能在药店销售,也不能通过互联网购买。填补临床空白——针对市场上没有供应的特殊治疗需求,比如某些罕见病、慢性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,或特定剂型(如儿童专用的糖浆、外用软膏等)。
二、使用医疗机构制剂,患者需要注意什么?
作为患者,在使用医疗机构制剂时,需牢记以下要点:
1. 凭处方使用,不随意获取
必须在医院就诊后,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获取,禁止通过非正规渠道(如托人代买、私下转让)获得。
2. 仔细核对制剂信息
拿到制剂后,注意查看包装上的信息:确认标注 “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”(如“京药制字 Z2023XXXX”),无批准文号的制剂不可使用。查看有效期和储存条件(如避光、冷藏等),过期或储存不当的制剂可能失效或产生毒性。
3. 严格遵医嘱使用
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、用法(口服、外用等)和疗程使用,不要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。外用制剂需注意使用部位和禁忌(如避免接触眼睛、破损皮肤等),用药后观察局部反应。
4. 关注不良反应,及时沟通
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品(包括处方药、非处方药、保健品),避免药物相互作用。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疹、瘙痒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,立即停药并联系主治医生或药师。
5. 不随意分享或储存
制剂仅限本人使用,不要转赠他人(每个人病情不同,用药风险高)。剩余制剂不要长期储存,应按医院指导处理。
医疗机构制剂是临床治疗的重要补充,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患者的个性化、特殊化需求。只有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,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价值。如果对所用制剂有疑问,随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,这是保障用药安全的最佳方式!